9 月 10 日,罗永浩一条 “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,太恶心” 的微博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,激起千层浪。三天后淘优配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从扬言起诉的强硬姿态,转为承认部分菜品为隔夜菜的尴尬回应。
这场围绕 “预制菜” 展开的舆论风波,随着杭州门店后厨直播的曝光,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—— 转基因大豆油的区别使用、预制酱料包的批量组装、冷冻食材的流水线加工,让人均 96 元的中档餐饮消费与 “现做现吃” 的期待产生巨大落差。
后厨直播的真相裂缝
“按国家规定,我们每一道菜都不是预制菜。” 贾国龙在镜头前的底气十足,在 9 月 12 日的后厨直播中却显得苍白无力。
杭州武林银泰的西贝门店里,记者看到的不是猛火灶台的烟火气,而是电磁炉加热的流水线作业:冷冻羊排从塑料盒取出后,用预制汤包煮制再进烤箱;番茄莜面的酱汁直接挤自工厂生产的酱料包;连罗永浩吐槽的烤鱼,也是提前腌制好的冷藏品。
这场本想自证清白的直播,意外揭开了连锁餐饮的 “工业化组装” 真相。厨师坦言,牛腩等菜品 “提前做好冷藏,加热就能卖”,所谓的 “赏味期” 其实是行业潜规则 —— 煮好的羊排可在三餐时段内重复销售,隔夜后仍能端上餐桌。
这种操作让消费者直呼上当:“花近百元吃的竟是微波炉加热的预制菜,还不如家里自己做。”
更刺眼的是成本对比:西贝使用的元宝牌转基因大豆油 5L 仅售 49 元,而门店人均消费高达 96 元。当记者质疑食用油廉价不健康时,厨师的解释耐人寻味:“炸制食物用这个,儿童餐专门用非转基因油。”
这种区别对待在直播间引发哗然,有网友犀利评论:“难道成人就不配吃安全油?”
双重标准的信任透支
西贝的食用油使用堪称 “选择性合规” 的典型案例。记者在厨房看到淘优配,标有 “转基因大豆油” 的桶装油被用于绝大多数热菜烹饪,而标注 “非转基因” 的油品仅出现在儿童餐制作区。
这种差异化操作不仅违背《食品安全法》关于转基因食品显著标示的规定,更暴露了企业对食品安全的双重标准。
类似问题并非首次出现。去年天津多家肯德基门店因使用转基因大豆油未明示被立案调查,当时监管部门明确指出:“消费者有权知道食品成分并自主选择。”
但西贝厨师面对询问时,却以 “主要用于炸制” 轻描淡写带过,对是否明示的问题避而不答。
直播中一位自称 “做大豆生意” 的顾客辩护称:“中国大豆只能做豆腐,外国转基因大豆才适合榨油。”
这番言论反而引发更多质疑 —— 非转基因大豆油究竟使用何种原料?为何只给儿童使用?网友发现,该顾客账号 IP 地址与西贝总部重合,其身份真实性存疑。
文字游戏与经营寒流
西贝的公关操作堪称 “越洗越黑”。官方先发布 42 页 “作业指导书” 证明菜品不属于预制菜,转头就删除回应微博,理由是 “包含系统保护词汇”;
创始人一边喊着 “起诉罗永浩”,一边在全国门店推出 “罗永浩菜单” 试图挽回客流。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,让消费者感知到的只有心虚。
争议的核心其实是定义差异。根据 2024 年 3 月六部委新规,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,这成为西贝辩解的 “救命稻草”。
但新规明确将 “加热后即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” 定义为预制菜,消费者眼中提前腌制的冷冻鱼、加热即食的牛腩显然符合这一特征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指出:“企业利用标准漏洞玩文字游戏,最终透支的是品牌信任。”
经营数据已显寒意。9 月 13 日晚高峰,北京丰台区西贝门店上座率不足一半,全天客流仅为往日三分之一。
贾国龙透露事件曝光后连续两日营业额减少 100 万元,某团购平台数据显示全国门店评分从 4.7 骤降至 4.2,“预制菜”“转基因” 成为差评高频词。
新浪财经投票显示超四成网友完全不能接受餐馆使用预制菜,微博调查更显示 73% 网友表示 “以后会优先选择明厨亮灶的小餐馆”。
预制菜的行业罗生门
罗永浩在后续直播中展示了冷冻鱼包装图片:“我不反对预制菜,但反对高价卖预制菜还不告知。” 这句话点出了问题关键。
根据六部委新规,预制菜本身并非 “原罪”,但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。西贝的问题在于用 “中央厨房” 的合规外衣,掩盖了对消费者期待的背离。
有趣的是消费者态度的代际分化:一二线城市 22-40 岁年轻人更易接受预制菜,而多数中老年消费者认为预制菜 “缺少锅气”。
但无论立场如何,72% 受访者在新浪财经调查中表示 “有权知道是否食用预制菜”,这远超对预制菜本身的争议。
如今西贝的后厨仍在继续直播,但观看量已不足峰值的三成。这场风波揭示的行业困局值得深思:当连锁餐饮将 “标准化” 异化为 “去厨师化”,当 “中央厨房” 沦为降低成本的挡箭牌,再精致的营销话术也掩盖不了与消费者期待的背离。餐饮的本质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高效组装,而是对食材的尊重与对食客的坦诚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